計劃由來

撰文: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藝會
陸永盛會長
1974年《猴拳寇四》電影畫報 1974年《猴拳寇四》電影畫報

香港武術的基礎雄厚,南北流派匯集,武術文化與習武之風,曾經風靡盛行。過去香港電影事業非常繁榮,人才輩出,電影作品風行亞洲,遠至歐美也廣受歡迎,,電影因武術題材而大收旺場,而武術則因電影的傳播邁向世界,更在七八十年代掀起一股「功夫熱潮」,影響至今!「功夫」成為外國人認識中國的第一感知,也是吸引他們瞭解中國的魅力所在,香港在這方面起著關鍵性的貢獻 。

劈掛雄渾剛勁,猴拳輕靈敏捷,兩種本事矛盾對立的功夫,反使耿師公領悟到功夫,無兮長短快慢,只要技巧純熟,運用恰當都是好功夫,決定將大聖門及劈掛門兩種武學熔合,去蕪存菁,成為了今日的大聖劈掛門。

2013年非遺普查訪問照片

2013年4月15日
陳秀中師傅與李飛標師傅接受
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普查訪問
(相片來源: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)

自2003年聯合國通過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」後,武術即納入非遺的範疇。香港亦於2014年公布第一份「香港非遺清單」,武術被歸入「社會實踐、儀式、節慶活動」之中,計有:大聖劈掛拳、太極拳、洪拳、詠春拳、蔡李佛拳等,合共29 個項目,如果把與武術密切關係的舞獅、舞龍、舞貔貅和舞麒麟等也計算在內的話,則「清單」中有關武術的項目就達35 項。

武術,本是源於生活,又在生活中不斷演變發展而成的前人智慧結晶,是東方文化的產物,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,可以說是國學的一部分。武術,除了一般勇武比拼的顯性特點外,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,包括哲學、美學、力學、解剖學、心理學、兵學、中醫學、養生學、倫理學等,是中華文化哺育下形成和發展而成的。習武者需要具備仁德、尊師、重道、刻苦和堅韌的心智,不是以武力欺人,事事爭勝為先,而是以武德服人,一切以和顯貴。

...

2020年3月21日
陸永盛會長與李飛標師傅
傳承計劃新聞發布會合照

經過與李飛標師傅多次的合作後,我們都有共同的體會,既然武術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理念,應該好好傳承和弘揚!大聖劈掛門是香港非常獨特的武術門派,由北方南傳植根香港發展而成,博大精深,與香港的關係非常密切,並且已經列入「香港非遺清單」,就更應該着力推廣和傳承,否則,按目前情況發展下去,面臨失傳的機會很大!

非常幸運,適逢去年(2019)初康文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推出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 - 社區主導項目」,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藝會與李飛標國術體育會,聯合申請這個資助計劃,經嚴格審議後成功獲得資助,計劃定名為「非遺武術(大聖劈掛門)線上傳承計劃」(下稱本計劃)。

...

傳承影片拍攝情況

「本計劃」的核心內容是製作16集「武術傳承短片」,包括“大聖劈掛門基礎篇”(8集)和”大聖劈掛門自我防衛篇“(8集),將該門派的拳理、特色、技法、招式等,透過生動畫面和流暢的編導手法,清晰表達出來,拉近觀眾的距離,吸引他們持續觀看的興趣, 再加上多角度、易學易明的招式示範,適合線上自學;另外,編纂一本《大聖劈掛門傳承電子書》,把大聖劈掛門的源流歷史、流派特色和傳承譜系等,較清晰而系統地疏理出來,對今後發揚和研究該門武術的後來者,提供不少信實和難得的資料。「本計劃」為期一年,傳承短片將透過大家熟悉的社交媒體持續發放,並舉辦十次「線下武術體驗學習工作坊」(面向公眾,費用全免)和六次「校園推介演示活動」,務求讓更多人接觸大聖劈掛門武術。

這個網站是為「本計劃」而設的專用網站,主要功能是發放「本計劃」的傳承短片和相關的資訊,以及收集自學者在練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疑難,並將之整理歸納,定期由李師傅作統一解答,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招式,發揮好網站不限時地「全天候」的學習優勢,讓更多人可以家居習武。

「非遺武術(大聖劈掛門)線上傳承計劃」正是在探索一種可行的傳承方法,通過視像和網絡渠道,以年輕人較易接受的拍攝手法和表現形式,吸引他們走進傳統文化的世界,吸取養分,增強文化自信。由最初的文化旁觀者、到參與者,最後成為傳承者。希望我們的探索,可以提供一個可行的選項,供大家參考。